行业动态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国家核电联姻 中电投谋变

发布时间:2014-08-07 作者: 管理员 阅读量:1412

国家核电联姻 中电投谋变
 

 7月17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家核电)新闻发言人、首席信息官郭宏波首次披露,该公司正在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投)推进合并重组工作,目前重组方案已上报至国务院国资委。这一消息,坐实了之前来自各个途径的重组传言。

      今年4月份,陆续有媒体发出消息,称国家核电与中电投正在就重组整合制定方案,两大集团的整合已势在必行。一个月前,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向媒体披露,两家公司“有意”并“正在研究”重组,如果两者合并,不是规模扩张,而是价值和优势互补。陆启洲说,决定一个公司长远竞争能力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核心板块、核心主业的连续盈利能力;二是核心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国家核电和中电投重组,恰恰在这两方面都能得到强化。

      据郭宏波透露,为了重组工作的顺利实现,两家公司党组已分别召开两次专题会议,研究重组工作,同时在各自公司内部召开各类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两家公司广大干部员工对重组工作高度认同和支持。“重组将有利于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实现技术、产业、资本的良好组合,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能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势必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郭宏波说。

      对于重组方案的更多内容,《企业观察报》记者分别致电国家核电与中电投,双方均以此事正在操作中,不便说得太多为由拒绝回答。国家核电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层领导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表示:“两个企业价值互补的意义非常大。可以肯定的是,重组是进行合并,组成一个新的公司。绝对不是外界传闻的国家核电并入中电投成为一个独立下属单位。甲吃掉乙,或者乙吃掉甲的情况都不可能出现。”

      虽然,国家核电与中电投的合并重组似乎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电专家叶奇蓁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却透露:“事情没这么简单,目前有人提出了一个更好的核电企业重组整合方案,这个方案酝酿很久,能系统回答核电行业整合重组的必要性、需达到的目的,以及重组方式等系列问题,但牵扯到的企业不止国家核电和中电投。”

国家核电联姻 中电投谋变

 

      早在2008年9月,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就在三代核电技术交流以及电站运行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资料图片)

被普遍看好的联姻

      《企业观察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认为中电投与国家核电的重组顺理成章者,多数是基于两方面原因:其一,两家公司本身具有很深厚的渊源;其二,两家公司在业务上有较强的互补性。
     
      先说二者之间的渊源。现任国家核电董事长的王炳华此前便是中电投的第一任总经理,而且中电投的核电业务亦是在王炳华的主导下发展起来的,后来王炳华被调任国家核电担任董事长职务。此外,国家核电2007年成立伊始,便是由中电投、中核、中广核以及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各按照10%、国资委60%的出资比例成立。

      再说二者之间的业务互补性。国家核电是我国引进美国西屋公司AP1000型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形成自主核电品牌的实施主体。截至目前,国家核电已经在先进核电技术研发设计、相关设备、材料制造、工程管理、运行服务等环节的产业布局方面形成了由四家全资子公司、七家控股子公司、两家参股子公司和六家分支机构组成的核电技术集团,技术实力非常强大。但是,其接下来发展有一个非常致命的软肋便是,没有控股核电站开发建设资质。

      虽然,中电投是五大发电集团中唯一拥有控股和运营核电站资质的企业,但资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远逊于另外四家。在中国三大核电企业中,中电投与中核、中广核在核电技术研发和核电工程建设方面也有较大差距。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研究开发部主任郑玉辉表示:“一方缺资质,一方缺技术,单从企业发展角度考虑,二者‘联姻’可谓互惠互利,必然能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同时,此前国家核电和中电投早已有合作经历,有一定“感情基础”,这也是业内人士看好二者“联姻”的重要原因。山东海阳核电站项目业主是山东核电有限公司,该公司正是由中电投和国家核电等六家企业出资合办。山东海阳核电站项目总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1、2号机组分别于2009年9月和2010年7月开工,预计2014年5月和2015年3月投入商业运营。该核电站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核能发电项目。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表示:“央企在业务、管理、股权方面的整合能够更好地发挥规模大、技术强的优势。另一方面,国家核电和中电投各有擅长,主营业务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核电巨头的综合实力,有助于我国核电项目的建设运营。”

      国家核电自2007年引进AP1000技术后,项目转化方面走得并不顺利。作为中国政府确认的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的三门核电项目,第一台浙江三门1号机组一拖再拖,至今未投产。业内甚至质疑,由于AP1000技术是首次落地建设,目前最核心的技术成熟度不足,国家核电的三门和海阳项目已经成为“三边工程”(边设计、边研制设备、边施工),这是违反核电建设规律的。

      业内人士认为,中电投和国家核电顺利合并后,双方势必将投入大量资金以解决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核电项目中的难题,将企业打造为核电巨头。

分歧不小 想在一起不容易

      虽然,国家核电与中电投有着非常明显的互补优势,但是,两家企业的合并重组真正操作起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诸多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两家公司内部协调上的挑战。

      叶奇蓁直言:“虽然这两家企业为了合并重组一事谈了很久,但这件事关系我国整个核电产业的发展,进而关系国家能源结构的改变、能源安全的保障,所以不太可能单凭两家企业有合作的基础和意愿、互补性强,就能轻易实现。最终要仰仗国家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统筹安排。”

      他认为,现在有关核电行业的重组计划,又有新的、更好的方案提出来了,重组不见得只是国家核电和中电投的事,或许还有其他企业牵扯进来。但是,对于该新方案的内容,叶其蓁表示不方便透露,只是强调:“核电行业属于国家管控较强的行业,一般核电企业都要紧随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行事,受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企业间的合并重组在不能很全面地回答出为什么要进行重组、怎样去重组、是否有利于推进整个核电产业发展等问题的情况下,很难开展下去。”

      对此,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研究开发部主任郑玉辉表示认同:“国家核电和中电投的重组挑战有多大,最终要看核电产业相关监管部门从有利于中国核电产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权衡各方利弊,做出的政策引导是朝着怎样的方向,要看顶层设计者对中国核电产业未来的走向如何定位。”

      他也认为,虽然两家企业的“联姻”不至于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向,但是,核电行业不同于完全竞争性行业,比较特殊,也要特殊化看待。核电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利也有弊,不是说企业之间合并重组后,有利于行业内部竞争就是好的,值得支持的,还要进一步看,这种举措或者趋向是否有利于整个核电行业发展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我国核电体制和机制的优化与变革。决不能因一家或两家企业私利而打破行业生态的平衡,甚至出现行业内企业为了各自利益相互拆台的情况,这会影响大局。

      除了来自复杂的外部环境干扰,单说国家核电和中电投的重组,压力也不小。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国资委在重组过程中将发挥巨大作用,管理层的整合才是重点、难点、焦点。”

      而此前,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表示,国家核电与中电投重组依然存在分歧,两家公司合并面临着公司发展战略、企业组织结构变化和人事分配共三方面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央企合并一般有两种情况,参与合并的都不存续或者都成为新主体组成部分(即成为子集团或者子公司),成立新主体;另一种是参与合并企业中一个主体存续。无论哪一种情况,两家企业合并后真正融合需要三年以上或更长时间。合并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同、领导风格不同,通常合并后非主业的子公司、孙公司整合力度就较大。

      那么一旦国家核电与中电投最终实现合并,那么谁将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业界猜测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年满63岁的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下半年就将退休,很多人认为,国家核电现任董事长王炳华可能继任。

由表入里

核电技术之争存悬疑

      一旦国家核电与中电投重组,业界人士分析认为,我国将形成中国核电建设三足鼎立的局面。而重组后的新公司在与中核、中广核的争霸背后,更多涉及到延续多年的核电技术路线之争。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从美国引进,并消化、吸收再创新的AP1000和中核、中广核两家集团联合自主研发并力推的“华龙一号”,谁能在我国核电建设中取得政府更大支持,成为很大的悬疑。

      “中国政府选定的核电技术是三代核电技术,在引进AP1000后也成为中国的主流机型,甚至将来自主化后研发的CAP1400技术将成为中国的唯一选择。而‘华龙一号’被定位为只能出口,不在国内应用。”郑玉辉说。

      业内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国家能源局之所以将“华龙一号”定位为出口堆型,很大的考量在于AP1000。AP1000是国家花费几百亿美元引进的消化、吸收项目,如果“华龙一号”在国内开建并取得不错成绩,那就是对引进AP1000政策的一种否定。

      但在郑玉辉看来,“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是在中国核电产业发展数十年的基础上研发出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即便被定位为出口,也应该首先在国内有比较成熟的示范应用装置,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国家还没有批一个项目。
     
      日前,中核方面表示,“华龙一号”已经具备开工条件,能否在国内应用到具体核电项目上,还要等国家安排。

      而与“华龙一号”的尴尬处境相比,受国家支持较多的AP1000的境况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当前,由于国家核电在AP1000项目转化上进展缓慢,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多。从技术成熟度到经济效益,AP1000都成为被指责的对象,那些反对者背后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应该给国产技术发展的机会。

      眼下,摆在国家能源局面前的难题有三:是否新批AP1000项目、能否同意开建CAP1400的示范堆、是否要批准“华龙一号”示范机组。

      对于这样的情形,郑玉辉表示:“这两种技术的存在对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应该是好事儿。两种技术理应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国家也该给这两种技术均等的发展机会。未来,我国核电项目建设究竟采用哪种技术,该让市场去选择。”

      对于这样的观点,叶奇蓁也表示认同,他称:“在压水堆技术路线的指引下,几种或多种机型的并行发展,对于我国核电建设是有利的,也是打破目前僵局的一个办法。”

上一篇:2014年第二季度核电运行情况

下一篇:我国地浸采铀新技术获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