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核工业成就与展望之核电

发布时间:2015-01-26 作者: 管理员 阅读量:1567

    60年的峥嵘岁月中,中国核工业走过了两次创业历程:第一次创业实现了决定国家命运的“两弹一艇”强国梦;第二次创业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以及跨越发展的核能梦。

作为我国核电领域的主力军,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电)肩负着核工业第二次创业的历史使命。从“潮”起秦山,到“花”落江苏,从全球首座AP1000到“华龙一号”将落地福清核电,再到“华龙一号”将出发***,如雨后春笋般,中国核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核工业成就与展望之核电

秦山核电基地

“潮”起秦山——起步

20世纪80年代,中国核工业的第二次创业中,以核电为代表的新型核科技工业,开始续写中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秦山,这座杭州湾畔并不伟岸的山峦,见证了民族核电的诞生。

1985年3月20日,中国大陆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并运行管理的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掀开了中国和平利用核能新的一页。

1991年12月15日,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自主管理的秦山核电站成功实现并网发电,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铸就了中国核事业从军工到和平利用二次创业的历史丰碑,被誉为“国之光荣”,这座原型堆已安全运行23年。

2002年4月,秦山二期核电站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商用核电站,标志着我国建设核电站由原型堆向大型商用核电站的跨越,秦山二期核电工程也由此“走出了一条核电国产化的路子”,积累了一套核电自主化建设的经验,具备了批量建设的条件和能力,为我国核电建设的标准化、系列化奠定了基础,为自主设计建造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创造了条件,成为我国核电自主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国唯一的重水堆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1号机组、2号机组先后于2002年11月19日和2003年6月12日成功并网发电。被人们传为佳话的“8兆瓦”,就是秦山三期自主创新的生动体现。8兆瓦,如果按85%的负荷因子计算,在几乎不需任何投入、不增加运行成本的情况下,每年可增加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增加效益2700万元人民币。

2014年11月5日,秦山核电厂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工程)1号机组成功并网发电,2014年12月15日具备投入商业运行的条件,实现了秦山核电基地从3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自主发展的历史跨越。待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投产后,秦山核电基地运行机组将达到9台,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54.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将成为国内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品种最丰富、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

核安全与核事业相生相伴,事关国家与地区安全稳定,事关公众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事关生态环境安全,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实现更大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秦山核电基地牢固树立“核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的安全理念,始终保持了核电站安全运行和环境保护的良好纪录,赢得了社会对核工业的信任。2013年,秦山核电基地7台运行机组在全世界435台机组中排名前100位以内;2010年和2013年,秦山第三核电厂2号机组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综合指标两次位居同机型世界第一。截至2014年10月31日,秦山核电基地运行机组已安全运行67堆˙年,累计安全发电3268.16亿千瓦时,相当于少消耗标准煤约1.0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43亿吨、二氧化硫约228.80万吨,相当于造林93.31万公顷。

秦山,不仅是中国核电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我国推行核电“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发源地。伴随着中国核工业60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安全环保、自主创新、群堆管理、人才摇篮、文化引领、对外服务、公众沟通、企地共融的秦山特色,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实现了周恩来总理当年对核电站建设提出的“掌握技术,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培养人才,为后续核电发展打下基础”的夙愿。

核工业成就与展望之核电

田湾核电基地

“潮”涌海湾——孵化

以秦山为“引擎”,田湾、福清、三门、海南等核电站相继发展,中国核电的核电站可谓星罗棋布。

中国核电潮犹如“蝴蝶效应”,在东南沿海强劲地显现出来。“花”落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站于1999年10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建设2台单机容量为106万千瓦的俄罗斯AES-91型压水堆核电机组,采用了一系列重要先进设计和安全措施。2007年5月17日和8月16日,田湾核电站1、2号机组相继投入商业运行。2012年12月27日,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3号机组浇筑第一罐混凝土,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成为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务院核准开工的第一个新建核电项目。2013年9月27日,4号机组比计划提前一个月顺利实现第一罐混凝土浇筑。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实现全面开工建设。

2008年11月21日,福清核电1号机组浇筑第一罐混凝土,2号机组于2009年6月17日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开工建设;2010年12月31日,福清核电3号机组开工建设,2012年11月17日福清核电4号机组开工建设。2014年11月22日,福清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2009年4月19日,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全球首台三代核电AP1000机组开工建设。

2010年4月25日和2010年11月21日,海南核电一期工程1号机组和2号机组分别开工建设。

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中国核电在核能发展与和平利用一路长歌,光荣绽放。

秦山裂变,不仅由一期引发了二、三期的成功建设,实现了由原型堆到商业堆、由能自主建设30万千瓦到自主建设60万千瓦、100万千瓦核电站的重大跨越,还将核电种子播到了国外。

早在秦山核电站首次成功并网发电仅仅15天后,中国就收到了国外的一个大订单——出口巴基斯坦30万千瓦核电机组。2000年6月,由中核集团负责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并网发电。恰希玛核电站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巴友谊的丰碑”,使我国成为世界第8个具备成套出口核电机组能力的国家。在成功出口第一座核电站的基础上,中国建造的恰希玛核电站2号机组于2011年3月15日实现并网发电。

核工业成就与展望之核电

福清核电基地


“蛟龙出海”——亮剑

今天,在推动中国核电“自主化”的同时,中国核电“走出去”正东风劲吹。

核电发展的水平,已成为当今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掌握核心能力,才能真正“亮剑”,赢得尊敬和未来。目前中国核电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为开拓国际核电市场创造了基本条件。

如果说,福岛核事故成为我们在发展核电道路上敲响的警钟,那么保持了世界上比较高长期安全运行纪录的我国核电走到今天,更需要将核电的质量控制、全寿命周期核安全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同时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营造发展环境,构建起一整套更加安全合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和人才体系,夯实核电安全基础。

我国核电发展到今天,更需要有学科完整、专业配套的核能科技体系,比较完整的核电关键设备制造和成套供应能力,先进的核电工程建造和EPC总承包能力,以及电站运行和维护能力,能够自主开发核电机型,拥有世界一流的核电技术品牌、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以增强我们在世界核电舞台的竞争力。

而8月22日,凝结着中国核电人30多年心血的国产三代核电技术品牌“华龙一号”的总体技术方案通过了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牵头组织的由43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评审,并将在福建福清和广西防城港各建两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作为示范工程。这一切都在为我国核电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石。

当“华龙一号”拉开核电发展的大幕,中国核电,将在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海洋中,寻找一片更为开阔的水域,“走出去”将从“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

核工业成就与展望之核电

三门核电


核能发电——绽放

中国核电,一路长歌。无论是实现中国核电“零的突破”、被誉为“国之光荣”的秦山核电站,还是被誉为“核电国产化重大跨越”的大型商用秦山二期核电站,无论是实现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的重水堆秦山三期核电站,还是我国第一座采用全数字化仪控系统的核电站——江苏田湾核电站,以及在建的全球首台三代核电AP1000——浙江三门核电站,还有福建福清核电站、浙江方家山核电站、海南昌江核电站……这一座座核电站,像一个个在东南沿海跳动的音符,和着大海扬波,共吟着中国核工业克难奋进的颂歌;这一座座核电站,更像矗立在海湾的一座座巍峨的丰碑,镌刻着中国核电人的丰功伟绩,成为我国华东乃至更广大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中国核电,光荣绽放。这一座座巍峨的丰碑,既是物质的丰碑,更是精神的丰碑。30多年的探索实践,无数科技工作者、工程参建者所凝聚的“国家使命、企业担当的胸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意志,攻坚克难、敢于攀登的勇气,大力协同、科技创新的合力,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谋略,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追求”,无不集中体现了中国核电人“兴核强国、服务社会”的企业宗旨,“追求卓越、挑战自我”的企业价值观和“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

当今,中国的核电之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中国核电人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在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创新的发展海洋中,中国核电,正踏步在新征程的路上。

上一篇:田湾核电厂3号机组穹顶吊装成功

下一篇:“华龙”远航 满载希望